|
【理性思路●剛性管理●柔性服務●和諧激勵】
各市州教育(體)局、高職高專院校:
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根據教育部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制度安排,結合我省實際,決定舉辦2019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教師職業能力比賽?,F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賽項設置
1.2019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教師職業能力比賽設課堂(實訓)教學、專業技能操作、中職班主任基本功三個比賽項目。
2.課堂(實訓)教學賽項重點考察教師依據教學標準及學情進行教學設計、組織實施教學、達成教學目標、開展教學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3.專業技能操作賽項重點考察教師專業領域核心技能水平和基本職業素養。
4.中職班主任基本功賽項重點考察中職學校班主任掌握學生教育管理相關法規、政策、原理、方法的水平,以及解決班級建設疑難問題,設計班級主題教育活動的能力。
二、比賽內容
1.課堂教學賽項選取1-2個教學模塊、項目或教學單元進行教學設計,并從中選取一次課進行課堂教學。實訓教學賽項內容根據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實訓教學賽項確定。
2.專業技能操作賽項中職設汽車機電維修、網絡空間安全、業財稅融合云上技能3個賽項,高職高專設工業產品數字化設計與制造、云計算技術與應用、會計技能3個賽項,比賽規程參照2018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學生技能比賽相同項目規程確定。
3.中職班主任基本功賽項分筆試和面試兩個環節,筆試含主題班會方案設計(60%)和相關知識測試(40%)兩部分;面試含教育故事演講(60%)、答辯(40%)兩部分。
三、比賽時間
1.課堂教學賽項定于7月10日前完成決賽(詳見附件),實訓教學賽項具體安排另行通知。
2.專業技能操作賽項定于7月初組織比賽(具體方案另行通知)。
3.中職班主任基本功賽項定于11月中旬組織比賽(具體方案另行通知)。
四、有關要求
1.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視教師職業能力比賽,按照“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建、以賽促研、以賽促改”的思路,大力提升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為職業院校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2.各地各校要廣泛做好宣傳發動工作,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賽,做好參賽教師保障工作,將教師參加比賽及獲獎情況納入教學工作量,并作為教師考核獎勵、職稱職務評聘以及省市校各類人才項目、教學科研項目遴選和立項的重要指標。
3.請各地各校按通知精神,做好相關準備工作,精心組織好校級初賽和市級復賽,并擇優推薦教師及作品參加我廳組織的決賽。
附件:2019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教師職業能力比賽方案
湖南省教育廳
2019年3月18日
附件
教師職業能力比賽課堂教學
賽項競賽方案
一、組織機構
2019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教師職業能力比賽課堂教學賽項(以下簡稱賽項)由湖南省教育廳主辦,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承辦,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協辦,并成立賽項組委會,下設仲裁委員會和秘書處。
1.組委會
主 任:應若平
副主任:余偉良、王雄偉
委 員:周韶峰、彭文科、王江清、隆 平
2.仲裁委員會
主 任:余偉良
成 員:周韶峰、彭文科、王江清、汪忠明、劉彥奇
3.秘書處
秘書長:周韶峰
副秘書長:王江清、隆 平
成 員:劉彥奇、舒底清、田偉軍、吳甚其、劉 琴
二、比賽內容
1.參賽團隊選取1-2個教學模塊、項目或教學單元進行教學設計,并從中選取一次課進行課堂教學。教學設計選取內容必須包含1個以上相對獨立、完整的模塊、項目或教學單元,總課時量不少于8課時,且已應用于實際教學。
2.參賽內容應依據教育部印發的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或課程教學大綱等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有關要求進行設計,應與國家規劃教材內容相對應。
(1)中職德育課程應依據教育部印發的中職德育大綱(教職成〔2014〕14號)和中職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教職成〔2008〕7號),公共基礎課依據《教育部關于印發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教職成〔2009〕3號)的有關要求進行設計和制作,必須使用《湖南省中等職業學校用書目錄》中規定教材。
(2)高職高專思想政治課應根據《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號)、《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教社科〔2015〕3號)的教學要求進行設計和制作,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新版本統編教材。
(3)參賽作品所涉及的專業必須是參賽學校在教育部備案并有在校生的專業。
三、參賽對象及要求
1.賽項分中職、高職高專兩類,全省職業院校所有專業大類(類)、公共基礎課程的在職教師均可報名參賽。
2.賽項為團隊賽,設團隊負責人1人,成員1-2人,每位教師限參加一個團隊。
3.2017年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作品第一完成人不得作為團隊負責人參賽。
4.歷年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獲獎作品不得再次參賽。
四、比賽辦法及時間
1.賽項分初賽、復賽、決賽。中職類初賽由各中職學校自行組織。中職類復賽、高職高專類初賽分別由各市州教育(體)局、高職高專院校組織,組織方式由各市州和高職高專院校自行確定。決賽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分網絡評審和現場比賽兩個階段。
(1)網絡評審。專家通過網絡評審參賽資料,并按評分標準(詳見附2)進行綜合評分。
(2)現場比賽。根據網絡評審成績,綜合考慮選拔我省參加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以下簡稱國賽)選手的需要,確定參加現場比賽的參賽團隊。參賽團隊從報送的參賽內容中隨機抽取一個知識(技能)點,現場備課30分鐘,現場教學展示15分鐘,答辯5分鐘。專家按評分標準進行綜合評分,并以網絡評審評分(權重60%)和現場決賽評分(權重40%)綜合評定最終得分。
2.5月30日前,各市州代表隊完成市級復賽,各高職高專代表隊完成初賽。各市州、高職高專代表隊須于6月10日前完成決賽報名和材料提交工作。我廳于7月10日前組織完成決賽評審。
3.推薦參加決賽的作品必須經初賽產生。
五、報名
1.中職類以市州為單位、高職高專類以學校為單位組隊,各參賽代表隊須指定專人按規定時間和要求完成參賽報名、資料上報等工作,比賽組委會不接受參賽教師個人報名和報送資料。具體報名方式和資料提交方式另行通知。
2.請各參賽代表隊于4月15日前將初賽方案電子稿及參賽報名負責人信息表(附4)發送至郵箱:zcs815_hn@163.com。
六、名額分配
1.市州代表隊主要考慮市州學校、教師規模,以及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省卓越校數量等因子確定報名限額(詳見附1)。
2.高職高專代表隊原則上每所學校報送作品總數不超過18個。大學英語、思政課(政治理論概述、法律基礎)每所學校每門課程限報1個作品,其它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計算應用、體育與健康、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藝術)每所學校限報4個作品,且同一門課程限報1個作品。專業課程每個專業大類限報3個作品,但參賽作品需覆蓋學校開設的所有專業大類,否則,同一專業大類限報1個。
3.在2017、2018年國賽中獲獎的市州或學校,每獲1項可額外增加1個名額。
七、參賽資料及要求
1.參賽資料包括視頻和教學材料兩類。
2.視頻包括不超過10分鐘的教學設計講解視頻和35-45分鐘的課堂教學實錄視頻。教學設計講解視頻使用教學設計課件直接講解錄屏,不需要教師出鏡;課堂教學實錄視頻必須使用單機位全程連續錄制,清晰呈現主講人的課堂教學實況,不允許剪輯。視頻均不得加片頭片尾、字幕注解等,課堂教學實錄視頻格式要求詳見附3。
3.教學材料包括教學設計稿、教案(與教學設計呼應)、學期授課計劃、課程標準(大綱)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有材料以PDF格式提交,應規范、完整、簡樸、實用。
4.所有材料均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所在市州、學校和個人信息。
5.參賽作品應為原創,資料引用應注明出處。若引發知識產權異議和糾紛,由參賽者承擔責任。省競賽組委會有權對獲獎成果進行公益性共享。
八、獎項設置
1.競賽設單項獎和團體獎。單項獎以課程和專業大類(類)分組,按作品總數的10%、15%、25%的比例分設一、二、三等獎;中職以市州為單位,高職高專以學校為單位設團體總分獎和優秀組織獎。
2.名次評定。所有參賽作品按照參加現場決賽作品列前,未參加現場決賽作品列后,再按照現場決賽最終得分和網絡評審綜合評分對參加現場決賽作品和未參加現場決賽作品進行排序。分數相同時,依次比較現場決賽、網絡評審的教師基本素養、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信息技術應用、特色與創新評分,分高者列前。
九、其它
1.各地各校要認真審核參賽作品的準確性、真實性和有效性以及教師參賽資質,如有違反,將視情況予以扣分,直至參賽作品記0分。
2.我廳將進一步采取激勵措施,將比賽獲獎情況納入中職、高職高專院校相關重點項目遴選和績效考評的重要依據。對獲國賽一等獎的團隊獎勵立項1個省級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團隊負責人直接納入湖南省職業教育技能大賽教師職業能力比賽專家庫。
3.此方案最終解釋權歸競賽組委會。
聯系方式:
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劉彥奇,聯系電話:0731-84714897;
省教科院職成所:劉琴,聯系電話:0731-84402900,0731-85182385;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羅源,聯系電話:0731-22537651;
課堂教學賽項溝通交流QQ群號:789173248。
附:1.2019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師職業能力比賽課堂教學賽項目名額分配
2.2019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師職業能力競賽課堂教學賽項評審評分指標
3.課堂教學實錄視頻制作要求
4.參賽報名負責人信息表
附1
2019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師職業能力
比賽課堂教學賽項目名額分配
(中職)
課程 市州 |
德育 |
公共課 |
專業課 |
限報作品總數 |
|
英語 |
其他公共基礎課 |
||||
長沙市 |
4 |
4 |
20 |
42 |
70 |
株洲市 |
2 |
2 |
12 |
32 |
48 |
湘潭市 |
2 |
2 |
12 |
30 |
46 |
衡陽市 |
2 |
2 |
16 |
39 |
59 |
邵陽市 |
3 |
3 |
15 |
39 |
60 |
岳陽市 |
3 |
3 |
16 |
38 |
60 |
常德市 |
3 |
3 |
15 |
38 |
59 |
張家界市 |
1 |
1 |
6 |
16 |
24 |
益陽市 |
1 |
1 |
8 |
22 |
32 |
郴州市 |
1 |
1 |
8 |
20 |
30 |
永州市 |
2 |
2 |
13 |
32 |
49 |
懷化市 |
2 |
2 |
12 |
32 |
48 |
婁底市 |
1 |
1 |
9 |
24 |
35 |
湘西自治州 |
1 |
1 |
6 |
16 |
24 |
總計 |
28 |
28 |
168 |
420 |
644 |
說明:
1.每個市州報送作品不得突破限報作品總數。
2.德育和英語課程必須等額申報。
3.語文、數學、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與健康、公共藝術等5門必修課,“其他公共基礎課”指標數為12個以上的市州,每門課程申報作品數至少為2個。
4.申報專業課作品中,應盡量在市州專業大類中平均分布,同一專業大類作品不超過3個。
附2
2019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師職業能力競賽
課堂教學賽項評審評分指標
評價 指標 |
分值 |
評 價 要 素 |
指標 分解 |
教學 設計 |
25分 |
1.教學目標適應新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符合國家和本省教學標準、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關要求,表述具體、明確,可評測,重點設定和難點判斷準確、有據。 2.學情分析準確,針對性強。 3.教學內容科學、嚴謹,結構清晰完整,結合實際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現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反映相關領域產業升級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教學容量適中,內容安排合理、有序,有效支撐教學目標的實現。 4.教材選用符合規定,授課計劃和課程標準(大綱)完整、規范。 5.教案完整,符合日常教學實際,且清晰列出知識與技能點清單。 |
A等 21~25 |
B等 17~20 |
|||
C等 12~16 |
|||
D等 8~11 |
|||
教學 實施 |
30分 |
1.按照提交的教案實施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實踐性教學內容源于真實工作任務、項目或工作流程、過程等。 2.教學手段與方法恰當,系統優化教學過程,專業教學落實“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實踐教學符合職業規范與科學嚴謹要求,結合實際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現文化育人、實踐育人,注重工匠精神培育。 3.教學活動與環境創設合理、規范,學生參與面廣,強調“做中學、做中教”,教學互動流暢、深入,能針對學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 4.教學考核評價科學多元、方式多樣有效。 |
A等 27~30 |
B等 22~26 |
|||
C等 17~21 |
|||
D等 12~16 |
|||
教學 效果 |
15分 |
1.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教學效果明顯。 2.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
A等 14~15 |
B等 11~13 |
|||
C等 8~10 |
|||
D等 6~7 |
|||
信息 技術 應用 |
10分 |
1.合理、有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拓展教學時空,改進傳統教學。 2.恰當運用優質數字資源、信息化教學設施開展教學。 3.能夠采集、分析和應用教與學全過程行為數據。 4.注重促進師生信息素養的提高。 |
A等 10 |
B等 8~9 |
|||
C等 6~7 |
|||
D等 4~5 |
|||
特色與 創新 |
5分 |
1.理念先進,立意新穎,方法獨特; 2.發揮技術優勢,創新教學模式; 3.具有較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與藝術性,有較大的借鑒和推廣價值。 |
A等 5 |
B等 4 |
|||
C等 3 |
|||
D等 1~2 |
|||
教師 基本 素養 |
15分 |
1.主講教師儀表端莊、語言規范、講解有激情、親和力強; 2.課堂組織嚴謹規范,展現出良好的師德師風、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功底,專業教師展現出良好的“雙師”素質; 3.回答問題聚焦主題、科學準確、思路清晰、邏輯嚴謹、表達流暢,充分發揮教學團隊優勢。 |
A等 14-15 |
B等 12~13 |
|||
C等 8~10 |
|||
D等 6~7 |
備注:每位評委獨立評分,所有評委總分的平均值為選手最后得分。競賽名次原則上按照選手得分高低排序。按獲獎總數不突破預定計劃的原則,總分相同時,依次按照教師基本素養、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信息技術應用、特色與創新得分高低排序。
附3
課堂教學實錄視頻制作要求
一、錄制軟件
錄制軟件不限,參賽教師自行選取。
二、視頻信號源
1.穩定性
全片圖像同步性能穩定,無失步現象,CTL同步控制信號必須連續:圖像無抖動跳躍,色彩無突變,編輯點處圖像穩定。
2.信噪比
圖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無明顯雜波。
3.色調
白平衡正確,無明顯偏色,多機拍攝的鏡頭銜接處無明顯色差。
三、音頻信號源
1.聲道配置
中文內容音頻信號記錄于第1聲道,音樂、音效、同期聲記錄于第2聲道,若有其他文字解說記錄于第3聲道(如錄音設備無第3聲道,則錄于第2聲道)。
2.電平指標
-2db—-8db,聲音應無明顯失真、放音過沖、過弱。
3.信噪比
不低于48db。
4.其他
聲音和畫面要求同步,無交流聲或其他雜音等缺陷。伴音清晰、飽滿、圓潤,無失真、噪聲雜音干擾、音量忽大忽小現象。解說聲與現場聲無明顯比例失調,解說聲與背景音樂無明顯比例失調。
四、視頻壓縮格式及技術參數
1.壓縮格式
采用H.264/AVC(MPEG-4Part10)編碼格式。
2.碼流
動態碼流的碼率為1024Kbps(125KBps)。
3.分辨率
(1)采用標清4:3拍攝時,設定為720×576;
(2)采用高清16:9拍攝時,設定為1280×720;
(3)在同一參賽作品中,各機位的視頻分辨率應統一,不得標清和高清混用。
4.畫幅寬高比
(1)分辨率設定為720×576的,選定4:3;
(2)分辨率設定為1280×720的,選定16:9;
(3)在同一參賽作品中,各機位的視頻應統一畫幅寬高比,不得混用。
5.幀率
25幀/秒。
6.掃描方式
逐行掃描。
五、音頻壓縮格式及技術參數
1.壓縮格式
采用AAC(MPEG4Part3)格式。
2.采樣率
48KHz
3.碼流
128Kbps(恒定)。
六、封裝格式
采用MP4格式封裝。(視頻編碼格式:H.264/AVC(MPEG-4Part10);音頻編碼格式:AAC(MPEG4Part3))
七、其他
1.視頻和音頻的編碼格式務必遵照相關要求,否則將導致視頻無法正常播出,延誤網絡評審,影響比賽成績。視頻的編碼格式信息,可在視頻播放器的視頻文件詳細信息中查看。視頻編碼格式不符合比賽要求的,可用各種轉換軟件進行轉換。
2.視頻和音頻的碼流務必遵照相關要求。按要求制作的視頻,教學設計講解視頻為10分鐘,文件大小不超過100M;課堂教學實錄視頻35-45分鐘,文件大小不超過500M;碼流過大的視頻,播放時會出現卡頓現象,延誤網絡評審,影響比賽成績。
3.比賽采取匿名方式進行,禁止參賽教師進行市州、學校和個人情況介紹,參賽視頻切勿泄露相關信息。
附4
參賽報名負責人信息表
填報單位(蓋章):
姓 名 |
單 位 |
職 務 |
手機號碼 |
QQ號 |
|
|
|
|
|
備注:參賽報名負責人政治素養高、工作積極主動且嚴謹規范。
|